关于泰州体校发展现状的一些思考浏览数:3417次
【摘要】泰州市体育学校的前身为市体委业余体校,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举国体制下,为了实现国人的体育强国梦想,按照前苏联体育模式而设置的,也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它是冠军的摇篮,也是运动员梦开始的地方,多年来,不但为高一级运动队输送了大量的体育苗子,也与地区的形象和荣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体育事业规范化发展,泰州体校存在的目的已不仅是培养运动技术的后备人才,同时也起到培养基层体育积极分子,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的作用。多年调查发现,泰州体校的办学规模较小,硬件条件差,办学体制还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市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本文认真研究泰州体校存在的问题,对于泰州体校的人才培养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泰州体校发展现状以及体校管理人员、教练员、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结果 (1)泰州体校发展历程。泰州体校于1997年9月正式挂牌,是一所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序列的公办学校。采用“三集中”原则。发展初期,我校在自主办学的基础上,与海陵学校和海陵实验小学等曾联合办班:即体校负责招生、体育训练和日常管理,学生插班进入海陵学校、海陵实验小学等参加文化课学习。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体校的办学效果逐渐显现,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体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原有的办学方式和办学规模已无法满足体校自身发展需求。在这种新形势下,通过教育局和体育局的统一协调,近年来,体校摔跤、柔道等队伍,相继搬入条件较为完善的蔡官学校和明珠实验学校,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享,共同管理”的联合办学模式。 (2)在校生人数现状。学校在校生人数多,必将带来规模的扩大,而且也将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调查统计显示,目前体校拥有初中三个年级各一个班,每班30人左右,中专三个年级共二个班,在校生规模160人左右。虽然学生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但体校整体的发展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许多条件还在不断的完善中,这种局面不仅限制了体校的全面发展,也将直接影响体校的办学质量。 (3)人才培养情况。泰州体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为省内高一级体育单位培养出了许多体育人才。据统计显示:仅2014年,体校向省队及省体校输送队员31人,项目涵盖田径、射击、摔跤、举重、柔道等多个项目。其中柔道运动员吴志强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二届青年奥运会并荣获季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训练场地、设施情况。体育训练需要大量优质的训练器材和标准的运动场馆,这些硬件设施也是训练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体校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体校日常训练场、馆调查显示,体校现有标准塑胶田径场、天然草皮足球场、室内训练馆多座,从现有场地条件来看,体校的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学校日常训练需要,但训练器材及相关设施仍有待加强和完善。 (5)体校学生参赛情况。体育竞赛是检验体育训练成果较有效、较直接的方法之一。运动员通过高水平的比赛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各方面水平,也能实现自身价值。学校通过参加体育比赛能够展示办学效果,加强交流,提高社会影响力。调查显示,泰州体校学生每年参加的体育比赛主要有:省级年度锦标赛和冠军赛、全国各级业余体校比赛等 (6)师资队伍现状。师资队伍的水平是体校发展的关键,只有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才能保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对体校师资队伍现状进行调查中发现,各位老师、教练员的层次均能符合《教师法》要求。根据《教师法》的规定,中学教师应具备大专以上的。但就师资水平来看,还有一定不足。我校在职在编教师仅为4人,其余均为聘用教师,这与体校的办学规模严重不符,也制约着体校的进一步发展。 2、分析 (1)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体校管理人员严重不足,配套规定措施仍不到位,校园“软实力”建设停滞不前。如,我校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明确自己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这需要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及出台相关配套文件规定,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发展方向,促进体校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不断探索,将学生的学习、训练、生活充分融合,全面协调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生活环境。 (2)师资力量整体短缺。体校师资缺力量短缺主要是因为乏整体规划和针对性选择。体校在职在编教练员、教师人数严重不足,阻碍了体校健康发展。各位教师、教练员虽然层次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但调查发现很多外聘教师并不充分了解体校现状,难以满足体校发展要求。 (3)办学规模小。体校办学规模小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受制于学校目前的办学条件有限,不能容纳太多的学生;二是由于体校社会影响力小,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三是体育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才率低,发展空间小,就业难度大等原因,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训练。 3、对策建议 (1)完善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教育与体育结合的办学方式通过多年办学实践探索,被证明是适应当前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但相关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保办学的顺利开展。体校应不断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保学校的有序发展。 (2)突出办学特色,扩大社会影响。特色是体校发展的根本因素。体校在办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优势体育项目,将其重点发展,办出特色,加强自我宣传,拍摄招生广告等,扩大社会影响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练员和教师的训练水平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体校的办学质量。体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激励措施,除了鼓励教练员和教师自我提高,还应有计划的选派教练员和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并且加强对高水平教练员、教师的引进工作,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三、结语 各市业余体校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基础,在今后很长时间中仍然为我国体育事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泰州体校发展现状作为泰州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载体,承载着五百多万泰州人民实现康泰之州、运动之城,谱写中国梦泰州篇章的梦想。本文通过对市体校发展现状的研究,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关注市体校的发展,加强管理,为体校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市体校自身也应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继续深化“体教结合”的办学思路,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建设.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转型的“浙江实践”探索[J].体育科学,2013.32(6)3-13. [2]陈鑫.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J].少年体育训练,2011.3(5)41-44. [3]陈西玲,时倩.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少年体育训练,2011.1(5)45-48.
|